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多措并举,提升青年导师治学育人水平

发布时间:2024-03-27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队伍年轻化的发展趋势,青年导师已逐渐成为北大医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研究生导师队伍中40岁以下青年导师占比逐渐增多。为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锚定新时代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求,提升青年导师教学、育人胜任力,北大医学多措并举,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搭建一系列服务与交流平台,全方位构建青年导师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以及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维度培训

助力青年导师教书育人能力提升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青年研究生导师王麟是学校近几年引进的新体制教师。从一名刚刚出站的博士后到博士生导师,对比这样的身份转变,他表示,“我们青年导师与研究生年龄差距相对较小,对于怎样当好研究生导师、怎样培养好学生,我还是有很多需要了解和接受指导的。”

正如王麟所体会的那样,很多新到岗位的青年研究生导师带教经验相对缺乏,对研究生教育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及特点不清楚,在实际指导研究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帮助青年导师们尽快适应新角色,研究生院将新上岗导师培训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目前已逐步形成全员覆盖、全面引导、分类培训、分级组织的导师培训和教育体系。通过校、院两级系统化培训的良性互动,不断强化导师“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职责”的育人理念,增强青年导师的岗位责任意识,更为其教书育人能力提升带来了不少实用的“干货”。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徐明介绍:

面对新上岗导师的培训中既包含师德师风建设、政策解读、导学关系构建、主题教育培训、资深导师带教经验分享等内容,同时通过分析大量真实工作案例来提升培训效果。使青年导师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点与风险点,有助于他们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关注和指导。

如今,在北大医学很多青年导师的办公室或家中,都摆放着一本厚达三百多页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这本手册包含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工作涉及的各项文件规定和工作流程,至今已进行了六次修订再版,凝结了北大医学几代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经验。

手册涵盖从研究生招生、学籍管理、培养过程、奖助工作、学位授予等多方面内容,以便于导师们在以上各环节遇到相应问题时进行参阅。“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不管在指导研究生中遇到什么问题,我都会第一时间从中寻找答案”,2022年刚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时,第三临床医学院青年导师胡晓青就收到了这本手册,直到今天,这本册子仍然被她放在手边。

1.jpg

研究生培养心得交流会

除了系统化的上岗培训和完备的工作手册之外,各学院、医院还充分发挥资深导师“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老教授和新导师“结对子”,帮助青年导师尽快适应研究生培养工作,青蓝携手,薪火相传,使青年导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跨学科交流合作

促进青年导师学术活力释放

一流研究生人才培养需要一流师资,一流的科研环境与条件。

在帮助青年导师尽快适应新身份的同时,如何更好满足他们成长成才发展需求,让优秀的人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2.jpg

北大医学青年研究生导师座谈会

学科交叉是医学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北京大学一直以来都把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作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支点。为促进不同学科导师间开展多学科科研合作、联合培养跨学科人才,北大医学一方面建设了一批面向青年人才的跨学科科研创新平台,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大力培养跨学科导师团队,以组建学科群、举办跨学科导师沙龙等方式鼓励不同学科间导师开展合作,促进跨学科的有组织科研团队建设,释放多学科合作的学术活力。

从2019年起开展的一系列学科交叉导师沙龙活动,尤其受到青年导师的青睐。活动聚焦师生的教学科研需求,邀请不同学科导师畅谈观点、互动交流,推动具有合作意向的双方精准对接,有效促进了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牵手”。

例如,专注于老年流行病学研究的公共卫生学院青年导师姚尧提出,希望能与老年临床医学、老年保健学领域专家合作,但受限于自己的人脉资源,对其他学科老师不熟悉,难以找到合作对象,希望学校能够帮忙牵引搭线。

在了解到其多学科合作需求后,研究生院第一时间通过导师数据库匹配出相应专业的导师,并组织了一场老年医学专题多学科合作沙龙活动,邀请来自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和第三临床医学院的老年临床医学、老年流行病学、老龄康养等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学科交叉沙龙活动为双方搭建了有效的交流平台,大家就构建多学科合作机制、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成功发生“化学反应”。

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青表示:

学科交叉沙龙为不同学科青年导师搭建了展示自我和互相交流的平台,消除了不同学科专业间的沟通壁垒,有利于推动不同团队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与合作共赢,有利于青年导师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多学科、综合性、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为不同学科团队之间的合作共赢架起了“立交桥”、加入了“催化剂”,同时也是北大医学创新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战略支点。导师之间的跨学科科研合作和联合人才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创新人才成长氛围,既带动了一批青年导师快速成长,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充分激发。


“导师之家”

服务青年导师成长成才发展需求

青年导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处在人生新阶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及时关注青年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新需求、新问题,及时回应,以实际行动更好地服务青年导师成长成才发展需求,是北大医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图片

药学院汪贻广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院按照“严格管理、靠前服务”的思路,以助力青年导师成长发展为目标,自2023年起着力打造“导师之家”服务与交流平台。

“导师之家”聚焦青年导师、海外归国导师、高层次人才,组织研究生院班子成员及管理老师走进各学院、医院和学科,利用座谈、访谈等方法,问需、问计、问策于青年导师,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直接沟通,察实情、找原因、出对策。目前已举办11场活动,包括走进9家学院、医院,举办全科医学及海归青年2项专场座谈,累计参与200余人。

在“导师之家”的首场活动——海归青年导师座谈会中,来自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技术研究院、跨学部生物医学工程系、国际癌症研究院和第三临床医学院等单位的青年导师代表应邀出席,研究生院向青年导师们介绍了北大医学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奖助等方面工作基本情况,重点就导师参与的关键环节和关乎青年导师发展的业务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与管理体制机制。与会导师就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培养过程关键环节把控、特殊学生重点关注、学位论文评阅制度与质量保障、博士生资助体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与意见建议,研究生院参会老师结合政策要求、具体操作与实践经验,逐一作了详细的解释和回应。此后,“导师之家”活动陆续走进多家学院、医院,与各学科青年导师展开了深入交流。

     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导师之家”已成为北大医学青年导师们全面深入了解北京大学、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研究生培养制度政策以及导师职责的平台。

3.jpg

导师之家”——公共卫生学院青年导师座谈会

各位青年导师与学校和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通过“面对面”的直接沟通,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与困惑,同时也为北大医学的发展和学校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完善积极建言献策。

研究生院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高度重视,针对青年导师比较迫切的跨学科交流问题,及时响应、寻求资源、创造机会,为双方搭桥、建立对接;针对青年导师反馈集中的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相关问题,与导师、学院管理老师共同探讨论文评阅优化机制,鼓励学院进行试点探索;针对需要协调医学部其他部门的相关问题,在活动后建立台账,动态跟踪确保落实。

药学院青年导师张力勤表示:

通过这样的平台,我们有机会和学校职能部门直接深入交流,不仅解决了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特别深刻地感受到了作为主人翁的责任,这会激励我们更加主动地为北大医学发展建设和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作出贡献。

3.jpg

基础医学院游富平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图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北大医学是我国医学教育、科技发展和医疗健康领域的“排头兵”和“领头雁”,研究生导师更是责无旁贷、重任在肩。北大医学将继续为研究生导师治学育人水平的持续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青年研究生导师队伍,助力北大医学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广大师生在北京大学提供的广阔平台上共同探索医学发展的无限可能。


图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