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家学堂
通家学堂·现场观摩课 | 《重要传染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9-09-24【编者按】
为了充分展示优质课程,推动教学资源在师生中的共享,进一步促进医学部教学质量提高,医学部设立“通家学堂”系列现场观摩课,由获得“医药科精品课程”、“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奖项的优秀研究生课程进行展示,供医学部师生对各门优秀课程进行观摩学习。
课程名称:《重要传染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授课教师:鲁凤民
上课时间:9月26日(周四)5-7节 13:00-16:00
上课地点:医学部逸夫楼510教室
一、课程内容
《重要传染病病原学研究进展》是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开设的一门研究生课程,是面向我校基础医学、药学及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一门进展课,也是病原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以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病原学研究进展。
本学期的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在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如何防止肝细胞再感染乙肝病毒以实现cccDNA的持续清除,是患者获得有效抗病毒应答的重要条件。鲁凤民教授团队在近期的工作中发现,处于增殖状态肝细胞膜上的乙肝病毒受体NTCP表达抑制,使新生肝细胞对HBV再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而核苷(酸)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掺入使新生的子代病毒DNA链不可逆地终止,由此将使子代病毒失去再感染的能力。
在本次课程中,鲁凤民教授将带来他们团队的上述最新研究发现,并鼓励同学们从临床问题出发开展基础研究,助力临床问题的解决。
二、课程负责人
课程负责人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主任鲁凤民教授。研究方向为乙型肝炎病毒及相关肝病、肝癌的发病机制和诊断。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等课题二十余项,曾作为参加人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学术成就有:提出HBV整合致癌新机制;实验证实HBV RNA病毒样颗粒的存在,补充完善了HBV的复制周期;提出了以血清HBV RNA检测作为预测核苷类药物停药风险潜在实验室指标的建议;明确了血清GP73可作为不同病因肝硬化的无创诊断指标;首次发现外泌体可在细胞间传递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功能。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ournal of Hepatology、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120余篇SCI论文(著),他引超过3100次。
三、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由医学部、临床医院和病原生物学系的多位教授、青年学者共同组成。为了能及时跟踪重要传染病病原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接轨国际,本课程还邀请了国内外传染病防控领域的资深专家作为授课老师。
近几年获邀授课的专家有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病毒学专家洪涛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免疫学专家王福生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细菌学专家邵峰院士、美国默克公司HPV疫苗研发负责人Alfred J. Saah博士、军事医学科学院鼠疫病专家杨瑞馥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血吸虫病专家吴忠道教授、北京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家周德敏和刘涛教授等,共计四十余人次。病原生物学系王玲、彭宜红、杨恩策、王杰等教师也先后为研究生授课。
四、教学特色
本课程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专家小课授课与课堂互动研讨,拓宽重要传染病病原学的基础和前沿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培育人文素养,并积极尝试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为反映重要传染病病原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沿,接轨国际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本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新老”传染病并重、基础与防控并进为原则,既包括结核、霍乱、鼠疫、病毒性肝炎等“老”传染病,也涵盖了禽流感、艾滋病、手足口病、埃博拉出血热等近30年来的新发突发传染病。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本课程还增加了师生互动、学生展示和汇报讨论等环节。
五、教学效果
领域内资深专家的授课使学生能及时了解重要传染病的宏观流行趋势和病原学的最新进展,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同时,授课专家还会与学生交流科研课题的选题思路、推进中遇到的瓶颈和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话题,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直面困难的正确态度,增加了学生对传染病病原学研究的热爱。
通过本系教师的授课,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病原生物学系研究团队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利于学生们在课题研究中的交流合作。在学生展示环节,通过小组学习、文献解读、专题汇报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从2012年开设至今,已经有200余名学生选修了本课程,授课效果受到广大选课学生及青年教师的一致好评和认可,分别于2017年、2019年荣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